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
(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2)(出示教材第37页问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知识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题中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五、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习题。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推荐访问:下册 人教版 数学教案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免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据收集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解决问题